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是一种常用的技术,广泛应用于生物医疗领域,以研究基因表达调控、蛋白质相互作用及信号通路的机制。自1990年该技术问世以来,经过3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在1993年首个荧光素酶专利获得批准,以及1996年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系统的推出,推动了该技术的广泛应用。目前,该系统主要采用两种不同来源的荧光素酶——北美萤火虫(*Photinus pyralis*)和海洋腔肠动物海肾(*Renilla reniformis*)。前者生成的荧光素酶蛋白由550个氨基酸构成,分子量为62kDa,具有较强的酶活性;后者则是36kDa的单亚基蛋白,也具有高催化活性。根据研究的需要,双荧光素酶系统可有效评估各类基因调控元件的活性。
实验原理
该实验原理主要基于荧光素酶与底物结合后发生化学发光反应的特性。通过将目标基因的转录调控元件克隆至荧光素酶基因的上下游,构建荧光素酶报告质粒。转染细胞后,经过适当刺激或处理,再进行细胞裂解,最终测定荧光素酶活性。通过荧光素酶活性的变化(具体表现为荧光值的高低),分析不同刺激条件下对所关注调控元件的影响。此外,海肾荧光素酶质粒作为内参,以消除不同实验组之间的细胞生长状态、细胞数量及转染效率带来的影响,从而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实验步骤
实验步骤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报告基因质粒构建:目的片段插入荧光素酶表达报告基因载体。
- 转染细胞:将报告基因质粒与内参质粒共同转染细胞,培养48小时。
- 细胞处理:依据实验需求对细胞进行相应处理。
- 裂解细胞:加入裂解液以裂解细胞。
- 测定荧光值:加入荧光素底物,测定萤火虫荧光素酶与海肾荧光素酶的荧光值。
- 数据处理:计算相对荧光素酶活性,并进行统计分析(如t检验或ANOVA)以评估组间差异显著性。
应用场景
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在生物医疗研究中有多种应用:
- miRNA与靶基因的互作研究:验证miRNA与mRNA、lncRNA、cirRNA的相互作用。
- 转录因子与启动子的互作:研究转录因子对基因表达的调控。
- 启动子活性分析:验证启动子的表达模式及强度。
- 启动子SNP分析:分析基因启动子区域的单核苷酸多态性。
- 细胞内信号通路的激活和传导:通过分析荧光素酶活性变化评估信号通路的反应。
- 药物筛选:评估药物对基因表达的影响,进行高通量筛选。
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
在实验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常见问题:
- 荧光值过高:可能超过仪器检测范围,通过减少质粒转染量或稀释裂解产物来解决。
- 实验结果不稳定:确保细胞状态一致、转染效率高及样品处理准确。
- 荧光素酶优势:相较于荧光蛋白,荧光素酶的灵敏度高10-100倍以上,具有更宽的动态范围,适用于各种生物医疗研究。
我们推荐新葡萄8883官网AMG的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服务,提供专业的实验指导与支持,助力您的研究成功。